“90后”用博爱壮举绘就不平凡的党员本色---闫俊

作者:2025/06/21 12:41

闫俊生于1929年4月,1946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转业后曾任原南通市电子仪表局副局长,是名老党员。11月27日16时12分,闫老因病医治无效逝世。而在此前的2019年11月11日,他在南通市红十字会书面登记成为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


 “父亲一直是一个刚正不阿却又非常肯帮人的人,他是电子信息专业的老牌大学生,记得那还是80年代,当时一个新大学生刚入单位不久想搞科研,父亲二话不说就全力支持,帮筹经费帮安排实验室帮找领导打招呼的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忙得都顾不上回家,而我们姐弟仨要学习要工作什么的,他从来都不曾帮我们去找找关系,都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说实在的,我们全家当时都想不通。但我们知道,父亲最痛恨的就是走后门拉关系,觉得这不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事。”闫俊的大女儿闫卉对记者说。“父亲后来解释给我们姐弟仨听,现在国家在科技上还不发达,我们作为负责地方电子科技的主要部门更要首当其冲的去支持搞科研、搞创新,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党和国家交给我的这个位置。帮同事,是公;而如果我拿着国家给我的权利给你们去拉关系,这是以权谋私,是私,难道你们希望你们的父亲去做这样一个以权谋私背弃入党誓言的’两面人’吗?!”


 闫俊生前居住的房屋不足80平,屋内所谓的装修就是地上铺了一层普通地砖,其余就是摆放了一些老旧家具,一张都磨得起球泛黄的老式布艺沙发,虽谓简陋,但与四面的白墙相映衬,却显得格外简朴和干净。 


 梅冰清,这位比闫俊小近10岁的老伴儿,虽已是迟暮年华,却仍然人如其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冷清秀的老人,谈吐间却又不失大家闺秀之风。而她对他的老头子的评价却认为老头子才是真正配得上“梅冰清”三个字品格的人,因为60多年的金婚相伴的人生之旅,让她从他身上知道了什么才是共产党人的品格。结婚后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参军转业后,由国家分配到了地方检察院工作,而儿子和小女儿,毕业后却全部是自谋生路,自己打拼。三个子女的成家立业,闫老生前从未动用过任何权利和人脉关系。


 针对不帮子女的事情,梅阿姨告诉记者,闫老从和她刚谈恋爱开始,一直就和她说过,既然宣誓入党,我就要这辈子铁了心的跟着党走,党在先,家在后,如果你能接受我这样的选择,我们就用一辈子来兑现我的入党誓言,至死不渝。“他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如果我死后还能为人民做些什么,你们一定要帮我实现我对党的誓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老伴哽咽着。


 记者了解到,闫老其实在年轻时就已经萌生出死后不搞任何仪式、不开追悼会、要捐献遗体供医学解剖的想法,且一直未动摇过。据他儿子闫旭峰介绍,退休后的父亲成了“电视迷”,且只看新闻,有时看完一个新闻,还就自己的观点用笔记记下来。记者翻开闫老生前的笔记,有关于对防空警报的提议,也有对改善金融市场的看法,有对英雄的感怀,也有对一些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做法的不满。但这些笔记,却没有被其在世时正式公开过,而是成为了其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的共产党人退休后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见证。 


 “父亲希望死后不要给国家和人民包括家人增加任何不必要的负担,希望让他人生终结能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后一次的机会。”闫旭峰告诉记者,父亲所说的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血肉之躯奉献给我国的医疗事业,为医学作出自己的最后一次贡献,给需要的人带去光明。“这样,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对得起人民对我的信任,对得起我曾经入党时的誓言!”闫旭峰最后还是没忍住,哽咽着对记者说出父亲对他交代的最后一句话。“也许,父亲的遗愿其实也是他老人家感恩党和国家对他这辈子的培养和信任、感恩人民对他支持与信任的一种彻彻底底的感恩回报方式,同时,对我们做子女的来说,也是我父亲的生命在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延续的安慰。”闫旭峰表示。


版权符号©南通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系&医学人文学系